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关于“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文物”,有些问题不得不聊
2023-09-01 09:53:50 来源:中国记协网

有一件事最近冲上热搜,想必大家都看到了。


(相关资料图)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竟然丢了2000多件藏品。

一时间,身处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的情况,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弦。

那些“背井离乡”的流失文物,它们怎么样了?

今天,有几个问题不得不聊。

1

文物有哪些?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国,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这只是计入统计的官方数据,实际的数量可能更多。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专门陈列中国文物。里面沉睡着上万件石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书画、壁画、经卷、雕塑、丝绸服饰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几乎整个中国历史。

刻着“家国永安”的石枕,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情怀;原本栩栩如生的明代龙纹琉璃砖,身上多了几道扎眼的割痕;本是绚丽夺目的敦煌壁画,也留下了被强行剥离的痕迹,这些痕迹,成了文物身上永远的伤疤……

所谓的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在这里,关于清朝的历史印记似乎更完整,明艳、精细、刺痛般的完整。

大维德花瓶。图源:文汇报。

2

文物都怎么来的?

大英博物馆自称馆藏珍品有两个来源:一是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的捐献,二是在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动用自身资金所购入。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的入藏时间集中在近代中国国势日衰、沦为列强半殖民地的时期。不难预见,这些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原因不外乎战争、盗掘和“收购”。

无论是哪一种,可以确定的是,它们大多都是当年英国趁人之危、趁火打劫,甚至直接对中国制造劫难趁机劫掠或盗取得来的。

过去数十年间,许多曾被英国殖民或侵略的国家都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非法所得的本国文物,但大英博物馆经常用“英国保护外国文物”的可笑借口为自己的不当行径正名。

他们曾经大肆劫掠、公然展出“盗窃所得的文化财产”,文物损毁、遭窃的事件不胜枚举。归还非法所得的他国文物,让其回到原生文化环境彰显价值,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更是对世界文明的保护。

3

为什么一直不还?

中国日渐强大,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海外流失文物迟迟未归,为什么?

法律困境仍是阻碍文物回归的最大障碍。

1954年的“海牙公约”开流失文物归还先河,但法律实际操作性不强,相当于一纸空文。

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于1970年和1995年制定了相关国际公约,在实施细则方面具有较强可操作性。

就在中国人民满心欢喜,以为能够通过合法途径将流失文物收回时,再度面临3个难题:

首先,“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很大程度上让这些国际公约失去了效力。

其次,以英国为代表的“文物流入国”并未加入公约,它们或奉行所谓的“文物国际主义”、鼓吹“人类共同享有遗产”,为自己抢掠而来的文物珍宝辩解,或以公约与其本国法律冲突为由而拒绝加入。也就是说,公约对他们不具有法律效力。

最典型的事件是,2002年12月9日,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19家欧美博物馆、研究所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拒绝将文物艺术品归还原属国。

最后,要实现流失文物“回家”,须对追索的文物定性,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搜集证据资料、法律依据,并与外交手段配合索回。而很多文物由于年代久远,能够证明其流失的证据很难搜集,这也成为法律技术上的瓶颈。

敦煌壁画。图源:大英博物馆网站。

4

还能还回来吗?

不可否认,文物归还“道阻且长”,但从不意味放弃争取。

多年以来,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追索这些流失的文物。

在我国多方长期努力之下,已与美国、意大利等24个国家达成协定,并逐步形成了外交谈判、国际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捐赠、商业回购、第三方斡旋等工作模式。

至今已有流失于美国、瑞士、德国等国的部分文物成功归还我国,引导两国间履行契约的路径为如今的“谈判”提供着借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唯上下而求索,我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

我们期待着那天:流浪的国家宝藏能在中国博物馆一尘不染的玻璃橱窗里焕发光彩,孩子们闪亮的眼眸里满是惊奇。我们在一旁看着这些“饱经沧桑的老朋友”:“欢迎回家!”

2019年8月3日,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宋代汝窑瓷器。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综合光明网、环球网、国家文物局网站、中国历史研究院、长安街知事、羊城晚报、国家人文历史、参考消息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张君

实习:张宇轩 辛瑞坤

责任编辑: 张泽月

相关新闻: